天堂硅谷蔡曉非:從存量經濟中尋找機會來源:億歐網 作者:朱楠 2020-08-04 |
初見天堂硅谷管理合伙人蔡曉非,第一感覺就是“親切”,全身休閑裝,雖然剛剛經歷旅途的勞累,但還是一臉笑意、精神抖擻,和人們印象中西裝革履的投資人相去甚遠。 然而蔡曉非卻已是深耕投資界幾十年的“行家“。對于擾亂全球資本市場的“黑天鵝”,他回答得很有余裕:“疫情并不會成為我們投資的考量因素,因為這只是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個偶然事件?!? 相對于目前全球投資界的“風浪”,蔡曉非對中國目前的投資熱點和未來的經濟格局更感興趣,“人工智能熱潮已經開始降溫……未來增量經濟逐漸冷卻,我認為應從存量經濟里面尋找機遇?!? 人工智能是公認的風口,為什么投資界看待它的角度和大眾不同?存量經濟帶來的機遇又在哪里? “降溫”的人工智能產業 人工智能是近些年的投資“風口”,據研究,2018年突破1000家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參與布局人工智能領域,2014年-2019年第三季度,人工智能行業總計共有2845起投融資時間發生,總計融資金額為3583.65億人民幣,遠超大部分行業。 然而蔡曉非卻潑了一盆冷水,在他看來,人工智能企業的熱潮已經慢慢退去,需要降降溫,“從投資角度來看,人工智能企業的估值逐漸降低,且大部分無法創造收入,更談不上利潤。沒有為人們創造便利,無人買單?!? 人工智能領域的大部分技術理論架構已經成熟,但是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如何與具體場景結合?是否可以產生效益?這些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蔡曉非認為,人工智能創造價值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信息數據化以及數據的互聯互通。這兩個條件沒有完全達到時,真正的需求無法激發,創造新的增長點無法產生。 首先,生活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數據化,可以借助于攝像頭、錄音等智能硬件收集,得到的第一手數據需要經過挖掘和清洗,才可進一步分析。然而國內的信息數據化和管理體系不完善,從根本上影響了人工智能發揮作用,例如此次疫情中,大量基層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報各種各樣的數據,苦不堪言,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其實質就是數據管理系統的缺陷。 其次,數據的互聯互通遇到了很多障礙。第一,基礎技術不成熟影響了數據的收集和交換。以外賣為例,基本技術是智能手機里的陀螺儀和GPS芯片,有了位置信息和導航系統,收集和互換的機制得以運行,新的需求被挖掘,外賣行業迎來變革。第二,數據互通不容易。每個行業,每個領域甚至每個細節里都蘊涵了大量數據,但大多數數據是無法聯動的,既有政策性、技術性的原因,也有出于數據安全的考量,真正的需求無法激發。 由此看出,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太多“空中樓閣”,無法“接地氣”,沒辦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蔡曉非表示:“判斷優秀企業的關鍵是,能不能提高經濟組織運行和社會組織運行的效率?!睋Q句話說,一個值得投資的企業需要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接底氣的人工智能企業,可以判定為無法產生價值的企業,估值下降理所應當。 除此之外,太多企業在短時間內涌入賽道,同質化嚴重,也是“人工智能”降溫的原因之一。 需求的激發具有偶然性 信息數據化和數據的互聯互通是挖掘需求的前提,然而需求能否被激活還需要一點點“意外”和“運氣”。 安防領域是人工智能中做的最好的,這和國內攝像頭的普及息息相關。攝像頭是最基本的數據收集工具,是安防領域的基礎設施,然而中國猶如天羅地網的攝像頭網絡卻是“意外”的產物。 攝像頭一開始在銀行業普及,每個柜臺都要安裝兩個攝像頭,防范各類意外事件和經濟犯罪。緊接著,幼兒園出現了各類安全和刑事案件,攝像頭逐漸在校園和街道角落普及。同時,這和中國的獨特文化有關,中國政府總是扮演著父親式的角色,有責任感,人們的信任度高,才能夠不斷推進攝像頭網絡的搭建。在國外,攝像頭與個人隱私的爭吵從未停歇,攝像頭難以搭建??梢哉f,孕育了安防企業的攝像頭網絡是只有在中國特殊時間才會出現的產物,難以復制。 由此可見,需求的激發往往是文化、利益、意外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預測,人工智能發展契機,仍需要耐心地等待。 從存量經濟中尋找機會 “PE支持上市公司“是天堂硅谷獨有的商業模式,簡單說就是通過合作并購,協助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從上市公司的成長中分享利益。 蔡曉非判斷,將來存量經濟將蘊含更多的機遇,“大部分產業都已經充分競爭,需求的空白點越少,未來能夠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少?!边@意味著大多數行業都會出現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競爭態勢越發簡單明了。 投資機構原本“投資企業,上市退出”的模式已經無法攫取更多的利益。然而龍頭企業的增長態勢確是實打實的,證監會已經開放并購重組,從政策上鼓勵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從存量經濟中尋找商機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并購將來是天堂硅谷的業務重點,我們可以通過戰略投資方式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長?!? 投資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身處其中宛如站在時代變幻的中心,賽道如同戰場,血雨腥風,梟雄和敗者同樣值得尊重,然而支撐中國經濟的卻是那一個個腳踏實地的實干家。當問起蔡曉非最滿意的一次投資,他回答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文具廠,“它就像是中國外貿企業的縮影,大量GDP是由這樣的企業創造的,它們做的是最基礎的事情,但是它們是有價值的!” |
|